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生活百味 > 我的新闻 > 教务处举办课程与教学信息化改革经验分享交流会
教务处举办课程与教学信息化改革经验分享交流会
[发布时间:2022-11-29  阅读次数: 618]

为高标准落实混合式课程项目建设,逐步提升混合式教学质量,推动一线教师加强信息化教学的交流和讨论,近日,教务处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会,邀请了深度开展混合课程教学改革的老师们分享课程与教学信息化改革成果与思考,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五位教师代表展示了他们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效。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宣城校区陈发祥教授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为目标,利用信息化教学、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组近年的一些尝试。他认为,混合式教学改革能够挤掉水课、打造金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学生积极响应、主动参与。团队从端正学生对信息化课程教学的认知、用心设计教学形式内容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等方面入手,采用PBL、BPL教学形式,针对学生中的真问题,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课堂获得感,取得比较好的成效。该课程组近年来在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团队专兼结合,发展态势良好。

结合工程案例,培养工程思维,解决工程问题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张莹莹教授在《信号分析与处理》课程教学中,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扩展学习空间、拓宽学习内容。张老师通过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现状和技术瓶颈,增强学生科技自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工程应用、化繁杂为简单,利用课前、课中、课后多维度的讨论学习加强生生互动。其中,张老师最引以为豪的是她经过数轮混合式教学,逐步建立了属于自己课程的在线试题库,每个章节课堂测试题至少100题,为课程组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多元评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传统课程创新焕发新活力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张达玉教授负责的《矿床学》是一门历时七十余年的传统专业骨干课程, 201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团队针对授课时间有限、师生交流不够充分、教学手段单一、现代资源利用不足、课程评分延滞、考核评价不够实时等教学“痛点”问题,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和智慧教学手段,利用雨课堂、超星泛雅在线课堂和在线慕课等资源建立起了“课前预习(线上)→课堂教学(线下)→课后回溯(线上)”的闭环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成功构建了高效交流平台,开拓了智慧学习空间。蒋贤达同学说:“张老师上课非常认真,往往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讲的浅显易懂,讲课方式也非常有趣,可以令我们沉浸式的接受知识。”张老师的教学吸引了同学们对矿床学研究的兴趣,多位同学申请进入授课教师的课题组开展科研工作。同时,张老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被遴选为合肥工业大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得到了同行广泛好评。

以软件开发思想为核心,设计教学大实例

来自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的石雷副教授分享了他在《软件工具与环境》教改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想。2021年,石老师主讲的《软件工具与环境》慕课在“学银在线”平台上线后,为增强学生的学习收获,他进一步尝试对课程做更多的优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石老师介绍,该门课程非常强调应用和动手,只有真正用了软件、做了开发,才能有直观感受,加上软件本身发展很快,也给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石老师在课程设计中提出“以教授学生开发软件的方法和思想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这一主旨,挑选了一个工程实践中有代表性的软件系统进行裁剪,做成教学大实例,围绕该大实例就行拆解,从而让同学们即学会了软件开发思想,又顺便学会了工具软件的使用。同时,石老师根据每年工程实践中新的发展变化,设计8-12个专题,鼓励学生主动报名选择专题,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通过该方法既强化了学生们对软件行业最新发展变化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双线混融+人机交互

外国语学院黄文娇老师负责的《英文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入门》是一门向学术英语学习的过渡课程。近年来,黄老师深刻感受到智慧教室、智慧教学手段等对学生学习和课程建设的推动性作用,将知识解读和专业特点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应用案例相结合、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形成了以雨课堂为主、QQ平台为辅的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如:将学校官网新闻头条中报道的本校教师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的英文论文作为素材建设信息化课程资源,用腾讯文档发起专业英语在线语料库的收集,利用翻转课堂加深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感等等,从而实现了人机交互的混合式教学新探索。黄老师还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例如混合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信息化改革与教学的关系、教师在信息化改革中的角色等进行了反思与展望。